看到大家在讨论减负话题,我不由地想起了操场。记忆中,学校的操场是给人带来快乐最多的地方。
小时候,就读的学校是一个类似四合院的祠堂改造而成的。学校东面就有一块不大的空地,那就是我们的操场了。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奇怪,操场一般都在学校里的,而我们的操场却在学校的外面。大概是没有围墙的缘故吧。那时,好像也没有什么供玩耍的球类,也没有篮球架、足球框等设备。每天我们在操场上玩得最多的游戏是跳皮筋、踢毽、跳绳和丢沙包。这些游戏都被我玩出了境界。跳皮筋的规则很多,最引以为豪的是自己打虎跳的本领。不管同伴把皮筋举到头顶多高的地方,一个虎跳过去,我总能用脚尖钩住皮筋。踢毽子的花样很多,因为毽子在风中容易飘,我们有时就改成抄毽子。把毽子用垫板抄给对方,接住了再回抄过去。抄毽子的时候还变着花样,有时从脚下、有时从背后,看那毽子在空中飞舞起来,自己也跟着开心起来。每当玩累了,就到紧邻操场南边的一个池塘边洗把脸,有时甚至还偷偷双手捧起池水喝两口解解渴。直到现在,自己的踢毽能力依然不错,虽然已经踢不动几个“大跳”了,但是连着双脚交替盘踢踢上几百个是没有问题的。想来还是小时候玩出来的成果。小小的操场,伴随我度过了一个快乐而简单的童年。
上了中学,操场大了许多,有了跑道,有了球场,还能够开运动会。最喜欢操场一边的沙坑,助跑着腾空一跃的感觉让我感到了一种力量释放时的轻盈与快乐。
自己工作以后,操场成了我和孩子们一起欢乐的地方。村校的操场不大,但是设备基本齐全。学校所有大型的活动如少先队活动、做操、冬锻等都是在操场上举行的。平时,只要一下课,操场上立即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记得每到开通红领巾广播时,班上同学喜欢三个一群两个一伴赶到操场边香樟树下聆听。那是一段充满着教育的热情的日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操场变得寂寞起来了。辗转来到新的学校,操场变大了,教学楼变高了,也变漂亮了,学生数增加了,到操场上活动的学生却越来越少了。操场似乎成了摆设。只有几个上体育课的班级的学生到操场上去活动。近几年,开展了大课间活动,学校统一安排作息时间,等到大课间活动时,把各班学生都赶到操场去做操、跳舞。之所以说“赶”,是因为学校不得不辅以巡视检查的手段来保证大课间活动的实施。在这样的情境下,操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用武之时。但很多时候,操场依然是空闲的。
是现在的孩子不喜欢操场吗?我想不是的。记得去年夏令营时,操场上的草长得快半膝高了,孩子们一点都不怕扎痒,跑进操场上的草丛捉蚱蜢、采小花、赶蝴蝶,个个喜气洋洋。那么,为什么,平时都不去操场上活动了呢?
我想,原因之一,大概是规模办学的结果。规模办学后,楼房越来越高了,学校空间越来越大了。操场背离了学生就近活动的原则。试想,课间10分钟的时间,学生既要上个厕所,还要做做准备下一课的工作,倘若再从四楼或者五楼下去,跑到操场还有个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活动后再回原教室。能够真正在操场上自由自在活动或休息的时间还剩几何?这样一来,还有谁会愿意去操场上活动呢?我还看到有的学校甚至把操场四周用高高的栅栏围了起来。对此,我始终不得其解,是不是为了保护漂亮的塑胶操场控制大家去活动呢?这有没有和当初造操场的目的背道而驰呢。回想以前的操场,小是小了点,条件也差了点,但是对学生来讲,很方便。高兴的时候可以开展各种小游戏,没有心情的时候抬头看看蓝天白云听听树上小鸟的鸣叫或者蹲在地上研究蚂蚁搬家也是一种乐趣。
原因之二,我觉得现在学生的负担确实有点重,学生能够自由自在玩耍的时间确实很少。就说学生的作业吧。在小学,学生除了完成书本上的习题外,还有一本补充习题册和一本拓展训练册。这两本都是上级部门规定订阅的。语文、数学、外语各两本练习册,加起来就有6本。按照学习进度,差不多每本练习册各科每天有至少一页的练习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需要学习书本上的内容的,这么说来,这6本练习册每天大约6页的练习量的时间只能在课外做了。小学里每天6小时的在校学习时间,除去上课时间,本来就只有少量的课余时间,这些时间学生安排必要的休息,作业,阅读,哪里还腾得出到操场上尽情玩耍的时间?更有甚者,一些教师还瞒来瞒去千方百计淘到各种补充练习卷,额外加塞,学生的负担怎么能够减得下来。初中、高中,那就更不用说了,随着学习的科目多,作业自然也多,学生只恨自己少生了一个脑袋,少长了两只手。这样一想,自己小时候是多么幸福啊。那时除了一本书,哪里有这个册那个卷。正因为这样,学生才有时间亲近操场,体会到操场上的乐趣啊。
什么时候,操场上忙碌起来了,学生也就有了真正快乐、幸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