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著名影星金.凯瑞主演的影片《一个头两个大》的片尾有这样一个细节,在电影结束时,屏幕上闪出一段话:下面播出的是影片制作时被删掉的镜头,我们在向这些演员致歉的同时,也请观众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为影片所做的贡献。接下来的5分钟就专门介绍这些一闪而过,最后被删掉的小人物。这些演员,多数是群众演员,有小孩,有老人,有警察,有街头美女……。向来以追求情节紧凑力求最大商业利益的好莱坞制片商这样的做法令人感动,也让人明白:没有人可以被忽视,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人。
联想起我们的课堂,我们知道,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实际上,这些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何?
今天,在玉小参加了区里举行的探索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现场研讨会。从提供的课例中,可以看出,老师们努力在体现“以学生为本”这一教学理念。可是,在如今大班教学的条件下,不管是上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感觉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对老师的要求真的很高。
课堂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学生将如何度过,确实值得老师研究。今天听了教研员郭老师的一席话,感觉原来一直困扰自己的一些问题终于厘清了一些思路。郭老师在评讲中提到了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如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自主学习与预习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学素材的组织与教学形式的组织实施的关系,说与练的关系,数学教育价值观与知识的关系等等。如今的课堂,一直在提倡以学为主,先学后教。这个“先学”体现在什么时候学,学些什么,怎么学?这些都是需要老师研究的,也一直是让人困惑的。郭老师说,先学不等于课外学,先学也不等于做题,不等于阅读书本上第几页,而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假设、思考,慢慢地形成学习习惯。在听郭老师阐述的过程中,我想起了自己昨天的教研课的情况。现在,如果我再来设计昨天该课的教学流程,我还会像昨天那样设计吗?我想我更需要改进的是,在预习环节加大问题的开放性,而不是仅仅让学生预习例1,做几道填空题,要让学生自己先去探索。课堂上,让学生把探索中发现的收获和困惑提出来,共同交流、探究。这样的课堂,不再是老师牵引着学生,而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来定老师的教。这样做,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教育机制是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今天的研讨中,一位老师还提到这样一个现象,说的是坐在边上的一位学生举手很积极,可是,在课堂交流时,老师一直没有关注到他,每次都把发言的机会给了其他学生,这位学生举了几次手之后,明显的学习积极性不足,后来甚至有了游离课堂学习的那种表现。这说明,在大班化的教学状态下,总会是有某些学生被忽视。这些忽视,对老师来说,也许是无心的,可是,对学生个体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打击,是一种学习积极性的减退甚至消失。这样的课堂,怎么还能体现“学生为本”。在这样的状态下,小组学习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可是,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关系小组学习的问题,比如,如何分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如何倾听,如何质疑,等等。
今天的研讨,很多老师只是抛出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解决办法和思路。我想,问题从实践中来,还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思考、改善。今天的研讨会结束后,几位老师已经领到了任务,决定回去搬课,在搬课的过程中,让大家一起来讨论、来研究。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就没有理由忽视任何一个学生。期待着,我们的课堂能够真正朝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