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了教研课,心里很平静。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觉好像还是第一次。
其实,对于今天课堂的教学设计安排,我也是尝试着第一次。第一次摒弃了自己设计好的看似完美的过渡语言,而是以平常的方式依次教学;第一次尝试学生预习后的课堂公开教学;第一次尝试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讨论、交流、展示;第一次把大量的时间留出来,供学生练习、作业。所有这些的第一次,曾经在自己的心里想了又想,也在平时的教学中试了几次。最后还是决定,既然是教研,就不怕献丑,有了大家品头论足的智慧的旁观,才会有今后更好的前进和发展的方向。
课结束了,留给自己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这班学生,平时发言踊跃,但是我突然发现,今天几位发言的声音是那么轻,那么轻。而且,平时发言踊跃的几位学生今天几乎没有积极举手。反而是几位特别调皮总是开小差的学生,今天频频举手,发言质量很高。我在想,如果,这些学生每堂课都能如此积极思考、交流、展示,那么他们的学习质量一定不会差的。在今天的课上,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些学生,像杨海、铠文、有志、小浩、蒋科等。我需要好好地和他们谈谈,也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信心、确定目标。
这样的课堂,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多了。但是,在大堂交流时,还是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把小组里的意见展示汇报出来。所以,小组学习的状态和质量很重要,它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整体的质量。而小组学习,取决于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如何激励大家都投入到小组学习中,把小组学习的效果最大化,这是需要老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本学期开始,自己尝试学生预习。生本教育理念中,这叫“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如何确定,我一直很困惑。数学不像其他课,它有其特殊性。最特殊的地方是,一般数学课学到的知识结论在书本上都会以各种形式写出来。那么,学生预习时往往关注结论。即使是思考的过程,书本上也能写出类似的形式。这就容易让学生在预习时只关注书本上的现成的东西,而忽略了自己的思考。而我觉得,没有思考,就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味道。所以,如何预习,预习什么,要不要预习,类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且没有定论。
说是尝试让学生主宰课堂。其实,自己还是急了一点。在练习中,我发现时间还是比较紧。所以,练习就有了“赶”的痕迹。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样做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学生如果没有真正做过,没有真正思考过,所谓的校对与交流就失去了意义。
一堂课,40分钟,过得很快。但是,真正要将一堂课的内涵完美地展现出来,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才会有精彩纷呈的同课异构。但不管怎样的课堂,我想,只要我们的立足点放在孩子身上,为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来建构课堂,那才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