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杜郎口之前,我特地带了一本听课笔记。可是,及至进了课堂,我才发现,我好像无法在听课笔记上顺利地记录一节课的内容。如果说要记载老师的教学情况,那么,一节课下来,老师没有在全班讲几句话,更多的是在各组学生间倾听,随机点评。如果说要记载学生的活动,那么,我恐怕记不过来。学生以分组活动为主,每个小组学习的任务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他们或蹲或站,或写或说,个个都在活动。我关注了这组活动,却漏看了那组活动。
在杜郎口的教室里转来转去,根本无法坐下来静听。一上午我看了三堂课,杜郎口的课堂,确实说“看”更合适。
这是初一(1)班的语文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了课题:风筝、羚羊木雕。另外写了学习提纲:21课:1、作者:鲁迅(归纳、总结)。2、重点句、疑难句分析。3、从鲁迅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22课:1、分角色读。2、陈述父母、我、万芳的观点,揣摩心理。3、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后,学生分组开始活动。每个小组重点研究一个问题,并把一些答案写到黑板上。如,第一组针对第一个问题,有学生在黑板上写: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作品有……。还有学生写:由风筝这一课,我想到了两首诗,村居、放风筝。以下还写了两首诗的内容。也有的小组在分角色朗读。在组长的带领下,他们到了教室里空一点的地方,开始分角色朗读起来。每组都有不同的活动内容,每组的同学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之中。
教师在干什么呢?当学生在分组活动的时候,他在黑板上写了6个学习提纲。然后就在各组巡视起来,间或参与讨论或简要点拨。
就这样,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在快结束时,教师作了总结,他说:本课我们分专题研究,下节课将以组为单位展示研究成果。同学们有观点一定要展示出来,要思维碰撞,才能研究透彻。另外,天冷,要把手拿出来,不放在口袋里。组长要关注起来。还有,组里哪个同学要检测,要完成。
课后,我心里存在很多疑惑:第一,在这堂课上,学生自己学习了两篇课文,第21和22课。他们一直是这样两课一起学习的么,这两篇文章有一起学习的理由么?第二,整堂课上,学生确实动起来了,而且针对某个内容学得很认真,很仔细。可是,6个问题分6组研究。每组都是专题研究其中一个内容。那么,对于其他内容,学生难道不用研究了么?还是再用其他时间呢?第三,一课下来,三块黑板上都被学生写满了研究讨论的内容。可是,所写的这满满三黑板的内容,教师直至课结束都没有作出说明。那么,这些内容仅仅是学生自己学习时候用的么?黑板上所写的内容正确与否,恰当与否,难道教师不用关注的吗?组与组之间也不要相互学习借鉴的么?……这些疑惑,总是在脑子里挥之不去。
还看了一堂初三的语文课。教师一开始就明确了读、析、评、达标测试的教学目标。在这堂课上,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是,教师非常重视鼓励学生把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如:“有没有发现她的一个亮点?”“要有创意地读。以歌唱出来,以画面呈现出来,以后要学着运用。”“准备不好,展示是无效的。要用目光交流,脱稿交流,语速不要太快。”等等。
还有一节英语课。教师同样重视点评,强化单词的书写、记忆训练。
看杜郎口的课堂,已经完全和自己平时接触的课堂教学的模式不一样了。对于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果对于教学评价,我不置可否。我最欣赏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的专注程度。尽管有那么多的外校老师在课堂里走来走去,学生却视若无睹,依然在组长的带领下全神贯注地听说读写。在我看来,“自主学习”,杜郎口的学生,真正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