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记 忆
<<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大气、锐气、书卷气 
[ 2008-4-22 8:34:00 | By: 一苇 ]
 

学校正在开展“无锡少什么”大讨论活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教育,是教育者。

不说别人,就从自身开始谈起吧。

教师要“大气”。

所谓大气,自然相对于“小气”来说。教师的大气首先表现在对待学生方面。比如,传统的师道尊严让教师总是一副德高望重、高高在上的姿态,尤其在学生面前。其实,教师若肯放下架子,走近学生,蹲下来看看学生,走进学生心灵,更能显示出教师的大气来。校园里,看到纸屑,你叫学生去捡起来,这当然可以;如果,你亲自去捡起来,学生一定会更敬重你。你手头工作正忙,需要学生帮忙端个椅子,拿个学具,学生会争先恐后来帮助你。可是,你也别忽视了学生尽心尽力的帮助,真诚的一声“谢谢”从你嘴里说出来,无需1秒种,然而能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她)的尊重与感谢,同样的,学生也会更尊重你。学生犯错误了,你和风细雨式的谈心或者幽默风趣的调解比之暴风骤雨式的批评或许更能让学生铭记于心。都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的“大气”正是在一点点的小节之中积累起来的。故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尚书.旅獒》)。其次,表现在待人接物方面。教师,在校园里除了和学生打交道,更多的是和同事,和家长的交往。在和同事方面,教师的大气表现为相互理解,“和而不同”。比如,在教学上,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教学的争鸣更能引发个人的思考,给人启示。在和家长的交往方面,教师更应显示出大气来。和家长相互交流、商讨,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好学生。万不可自认为是教育行家里手,对家长发号施令,指手画脚。这样,反倒显出了教师自身的无能和小气。

教师要有“锐气”。

如果说,教师的大气主要表现在为人方面,那么,锐气最能体现于教师的专业上。“锐气”,词典的意思是说“勇往直前的气势”。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独特的勇敢争先的意识。教师,以教育教学为先。那么,在教学上,就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或特点。在对教材的阐释与理解上,在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理念上,在对教学实践的思考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要敢于发表自己的主见,不唯书,不唯上,重视实践,崇尚求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有人说,很多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保持人格的独立,追求精神的自由。我的理解是名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有一种敢为人先的“锐气”。

教师要有“书卷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社会上有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确实,教学相长。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阅读。读书悦心,长才,又增智。很难想像,一个不读书的老师会培养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思想观念,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今年的青歌赛,文化知识考题是其中一个热门的话题。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歌手的文化底蕴与涵养。面对“一日不见”,歌手接下去的答案是“好想你”;“家书抵万金”这句是谁写的,答“傅雷”。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难怪,评委余秋雨能容忍“不知道”,但忍无可忍的是“牛头不对马嘴”的“黑色幽默”。看答题目,会令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的你着急,甚至愤怒。回过头来看,歌手古今错乱,中外颠倒,毕竟只是他(她)一个人的事情。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你若在课堂上“张冠李戴”,那会是怎样的后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一个历史老师上课的故事。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每一节课”需要教师有多少的底气?那么,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明确:“那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可见,作为一名教师,“书卷气”实在是自己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虚怀若谷的大气,求实创新的锐气,宁静高贵的书卷气,作为教师,理当心向往之。

 

 
 
 
Re:大气、锐气、书卷气
[ 2008-4-22 19:19:00 | By: yanran ]
 
yanran说得真好啊!
以下为一苇的回复:
这是学校的一份作业,后来还想到的“诚信、朝气、理想”等等,没有能够继续下去。作业完成了,就不想再多说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