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是美丽的。无论是谁,无论男女老幼,在见到安娜、和安娜相处之后都无法忽视她摄人心魄的美丽。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名著,让我们见到了一个美丽无比的安娜。
神秘、妩媚、热情的美
这是弗龙斯基第一次在火车站见到安娜时的印象:“她那双深藏在浓密的睫毛下闪闪发亮的灰色的眼睛,友善地凝视着他的脸,仿佛在辨认他似的,……在这短短的一瞥中,弗龙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红唇间掠过。她浑身上下仿佛都洋溢着过剩的青春活力,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流露出来。她故意熄灭眼睛的光辉,但这光辉还是不听使唤地又在她那隐约可见的笑意中闪烁着。”
也许,正是安娜这种自己追求幸福也赐予别人幸福的美丽让青年军官弗龙斯基对安娜一见钟情,从而疯狂地爱上了她。尽管这种爱情注定是个悲剧,但是不可否认,弗龙斯基被安娜的美丽吸引住了。
可爱的美
“我同您在一起,就是走遍天涯海角,也不会觉得寂寞。有些女人就是那么可爱,你同她谈话觉得愉快;同她在一起沉默不语,也觉得愉快。您就是这样一位女人。”
这是伯爵夫人和安娜同乘一趟火车分别时对安娜说的话。一开始,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伯爵夫人为了感谢安娜一路对她的陪伴照顾而对安娜说的一番客气话。但是,如果不是安娜的坦率、直爽、活泼、热情,又如何能让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用“可爱”来形容呢?实际上,这并非伯爵夫人的客套话。因为在目送安娜婀娜轻盈地走出车厢后,伯爵夫人还是情不自禁地对自己的儿子说:“她真可爱。”两次说安娜“可爱”可以看出伯爵夫人对安娜浑然天成的美的喜爱与赞美。可是世事难料,谁知道这位可爱的陌生女人会同自己的儿子有着注定为世所不容的爱情交集呢?于是,做母亲的最后“眼看儿子给毁了,没法不恨她。”安娜可爱的美丽最终招致人恨,是天妒吗?
亲切的美
即使是孩子,也会不由自主地喜爱安娜。你看:“她坐着,被孩子们团团围住。不知是因为孩子们看出妈妈喜欢这位姑妈呢,还是因为他们自己觉得她身上有一股特殊的魅力。……他们仿佛在玩一种游戏,都想尽量挨近姑妈坐着,抚摩抚摩她,拉住她那纤细的手吻吻她,玩弄她的戒指,或者哪怕是摸摸她衣服上的边饰。”孩子们对安娜姑妈的喜欢表现得很简单:挨近点,抚摩着、吻吻手、玩玩戒指,摸摸边饰。他们被这位漂亮的姑妈迷住了。我想,同时迷住他们的是安娜对孩子的随和、亲切与关爱。
张扬的美
对女人来说,安娜的美始终是一道渗透着复杂因素的别样的风景。
“你可真是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啊!”这是安娜的嫂子多丽说的一句话。
多丽因为发觉了自己丈夫的风流韵事,想想自己从始至终为家庭着想,养育儿女,关心丈夫,到头来自己人老珠黄,丈夫却毫不知足,一下子受尽痛苦的煎熬,变得心力交瘁。看到前来劝和的安娜热情洋溢,风采亮丽,美貌依旧,多丽心情复杂,女性特有的妒忌、冷淡连同悲伤一并蕴涵在话中了。
直至后来,安娜经历了在莫斯科社交界的尴尬遭遇后,同弗龙斯基一起住到乡下的庄园里。多丽处于道义去看望安娜,那时,安娜正在骑马。多丽认为,女人骑马是同年轻轻浮、卖弄风情分不开的。但她同时却觉得安娜骑马也不错,安娜的风度高雅,她的姿态、服饰和举止都朴素娴静,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十分自然。乡村的恬静生活给安娜一种别样的风情:“但这会儿,多丽却在安娜脸上发现那种只有当女人在热恋时才会出现的昙花一现的美,因而感到十分惊讶。一切都在她脸上表现出来:双颊和下巴上分明的酒窝,嘴唇的优美线条,荡漾在整个脸上的笑意,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动作的优美和灵活,说话声音的圆润,甚至她回答韦斯洛夫斯基时半是嗔怪半是撒娇的媚态,——这一切都使人神魂颠倒。”安娜就是安娜,即使是在乡村,即使是在痛苦纠缠的境况下,她那种自然的美艳还是无法抑制地散发出来,令人心动。
正是安娜这种张扬的美让温柔贤淑的吉娣感到了吃惊,感到了可怕。第一次见到安娜,吉娣就认为:“安娜不像是上流社会的贵夫人,也不像是有个八岁孩子的母亲。要不是她眼睛里有一种使吉娣吃惊和倾倒的既严肃又时而显得忧郁的神情,凭她动作的灵巧,模样的清丽,以及时而透过微笑时而透过目光流露出来的勃勃生气,她看上去很像一个二十岁的姑娘。吉娣觉得安娜十分质朴,毫无掩饰,但在她心灵深处另有一个情感丰富而又诗意盎然的超凡入圣的世界,那是吉娣所无法捉摸的。”
安娜那种无法捉摸的、超凡脱俗的、我行我素的、迷人张扬的美丽在舞会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给吉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恐惧:“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把吉娣的目光引到安娜脸上。安娜穿着朴素的黑衣服是迷人的,她那双戴着手镯的圆润的胳膊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脖子是迷人的,她那蓬松的鬈发是迷人的,她那小巧的手脚的轻盈优美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朝气勃勃的美丽的脸庞是迷人的;但在她的迷人之中却蕴含着一种残酷可怕的东西。”这种“与众不同的像魔鬼一样迷人的东西”让安娜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美丽的一面,让吉娣失去了心中的恋人。可是,谁又知道,蕴藏在美丽背后的这种“残酷可怕的东西”却给安娜的爱情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勇敢、快乐、迷人的美
对男人来说,安娜更是美得灿烂无比。
安娜没有获得离婚后,便断然放弃了这个要求,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同弗龙斯基出国旅行了。在意大利,弗龙斯基碰到了贵胄军官学校的同学戈列尼谢夫。戈列尼谢夫惊羡并喜欢着安娜沉着的美丽:“他以前没见过安娜,这会儿一见,对她的美貌,特别是对她那种处变不惊、落落大方的态度深为震惊。……戈列尼谢夫非常喜欢她开朗而美丽的脸上那种孩子气的红晕。……戈列尼谢夫喜欢她这种对自己的处境若无其事的大度态度。他认识弗龙斯基,也认识卡列宁,因此瞧着安娜这种诚恳快乐、生气勃勃的模样,觉得十分了解她。他觉得他理解这件她自己怎么也不理解的事情:那就是她抛弃丈夫和儿子,使丈夫遭到不幸,也坏了自己的名声,却还能这样精神抖擞,感到如此快乐幸福。”
那么画家看到的安娜是怎样的呢?托尔斯泰只用了一句“站在门里阴影处的安娜的妩媚形象仍使他大吃一惊”一笔带过。对画家所描绘的安娜形象,我们能通过列文专注地看安娜画像的细节感受到安娜的迷人神韵:“他(列文)甚至忘了自己是在什么地方,也没有听见人家在说些什么,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幅美妙的肖像。这不是画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迷人的女人,披着一头乌黑的鬈发,裸露着肩膀和胳膊,长有柔软汗毛的嘴唇上挂着若有所思的微微笑意,并且用那双使人销魂的眼睛洋洋得意而又脉脉含情地望着他。如果说她不是活的,那只是因为任何活着的女人都不及她美丽迷人。”“她本人不像画里那样光彩夺目,却有一种画里所没有的新的使人陶醉的风韵。”通过交谈,列文充分感受到了安娜的智慧、文雅、美丽、诚实。所有这一切,令列文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一个多么奇妙、多么可爱和可怜的女人!”
安娜美得聪明可爱,美得秀外慧中,美得幸福张扬,美得不屑一顾。这么美丽、迷人的安娜最终却选择了卧轨。托尔斯泰借安娜的悲剧来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的悲剧,我却还是疑惑:为什么红颜总是薄命,是不是美丽的永远是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