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效的课堂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后记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内容是开学初定的教研课内容。今天,我在辅导区教研活动时提供了此课的课例研讨。记得以前,每次上课总要反复磨课,先在几个平行班中试上,然后根据试上情况进行调整。这次,因为自己脚伤的原因,不方便行走,也就没有试上,同时给自己一份新鲜的心情。
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的来说,从学生的课堂反馈上看,学习目标、学习效果基本达到了自己的预设状态。我想,这跟自己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也是分不开的。在备这一课时,我主要关注了两个方面:
一是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去解决一些问题。所以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一,明确学习目标;二,探究转化策略;三,应用策略解决问题;四,小结拓展应用。特别是在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上,我舍得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活跃,学生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从而能够主动去运用转化的策略探索、研究解决一些问题。
二是希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转化策略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转化策略意识。转化的策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着重于图形知识中的一些转化策略,如平移、旋转、割补等方法。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在使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如果就题论题,那是永远也教不完的,学生也永远有做不完的题。我想,教学的目的应该不仅仅停留在满足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上,而要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种转化策略的意识,在碰到问题时,能够具有这样一种转化策略的意识,主动去体验和应用。所以,在课中,我用匈牙利数学家路莎.彼得的名言鼓励学生:“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直至把它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课堂小结时,我用“求树叶的周长”启发学生“化曲为直”,用“求一张纸的厚度”启发学生“化少为多”,用“求土豆的体积”启发学生“把求土豆的体积转化为求水的体积”。同时出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巧求灯泡容积”的图片让学生去遐想、去研究故事中蕴含的转化策略。所有这些,希望给学生一个平台,让学生学习转化策略,感悟生活数学,养成转化策略意识,初步体会数学思想的魅力。
设想是美好的,实际上课堂永远是千变万化的。在课后的研讨过程中,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给了自己很多启示。一是关于教师的小结语。在每一个环节、每一小题的教学过程中,我其实都是安排有教师的小结语的,目的或是小结一下学习的方法,或是厘清一下思路,或是承上启下。在实际教学时,有的地方我没有用上自己设计的语言,有的地方讲的语言与自己设计的有了偏差。而评课时,老师们还帮我设计了某些小结语。这些语言针对性更强、指向更明确,更有利于起到引领、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二是关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因素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他们思考的角度、方法可能不在老师预设的范围之内,这时候,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调整安排、并作好合适的引导,体现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行为上、教学态度上,而这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能力、教学的专业素质。这样看来,自己的准备是不足的,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引导也是不成功的。例如,看图写出“5/8”这个分数,虽然知道这个分数的得出有点难度,但是在学生运用割补方法正面得出阴影部分是“5/8”后,我居然马上关门了事,忘了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思考、从空白部分去思考。还有,关于求“太极八卦图形的周长”问题时,自己的教学语言居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实在无法原谅自己。此外,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状态总的来说比较好,他们肯动脑、爱交流、愿表达。但是,相比而言,学生小组学习的实质性效果还是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在昨天听了三年级谢老师的一堂课后,更有感触。三年级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意愿、能力和效果令人感慨。可见,学生是有这样的学习能力的,关键是老师应该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去培养,从而慢慢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们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有效的,才是最好的。”每一次的课堂教学总会从中感受到教学的生机,享受到教学的快乐;同时,也总是在遗憾中引人思考,给人教训。古人说:“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教学是如此。追求有效的高效的课堂,路漫漫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