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如果指的是一个人的肌肉、骨骼、外形,那么过程方法指的就是人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指的就是人的精神、灵魂。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护理,不要动脑筋只要记忆、练习就能掌握老师所讲的东西,所以就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只有多元的过程、多样的思维方式,才有助于真正的理解和领会。
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的加温,那么这种知识传授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
【感悟:什么是“教书育人”?曾经,在一切以追求升学率为前提的情况下,“教书”真的成了“教知识”,任课老师片面地只是教书本知识,而“育人”仿佛成了班主任一个人的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变得越来越冷漠”。都说现在的孩子自私、冷漠、无同情心,只考虑自己不会关注别人等等。其实,老师自己不妨扪心自问:作为教师,我教给了学生什么?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我给予了学生哪些真正的帮助和引领?我有没有在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智慧,摧残了学生的个性?……】
第四讲:教学情境
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1、基于生活。2、注重形象性。3、体现学科特点。4、内含问题。5、融入情感。
【感悟:如今的课堂教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成了教师相互探讨的热门话题。因为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教师发现,一些本来想在课的一开始创设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几乎没有了用武之地。因为学生对一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初步了解,而且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话题:教学情境还要不要?我想,教学情境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激发学习兴趣。有效的情境作为一种载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一句话,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
第五讲:教学关系
江山野先生认为,学生具备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第一个是“向师性”;第二个是“独特性”。“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它表现在:第一,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听老师的教导。【感悟:现在有的学生在老师看来,似乎一点都不想学习,虽然他心里或许是想学习的,可是表现在行动上,满不在乎,作业潦草应付,上课开小差,活动无所谓。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无关紧要。真不知道,学生的心里想的是什么。按照江山野先生的观点来看,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那么,什么时候,我们让这样的学生几乎丢失了作为学生的本质属性?】
“向师性”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学生有这样一个共同心理: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老师;不论在哪个班级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的班主任。【感悟:好老师的标准时什么呢?老师眼中的好老师、学生眼中的好老师、领导眼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一样吗?曾经听一个学生讲,他们班里的同学都很讨厌他的历史老师,原因是:第一,历史老师好卖弄,总是在学生面前说自己在哪里发表了什么文章等等,一次两次,听多了,学生反感;第二,历史老师不好好教书,不给学生好好梳理、整理相关知识,却总是就一个历史问题让学生探究、写作,作文写好后他拿去修改、投稿,作为他的辅导成绩,学生认为历史知识那么多,本来就记不住,还必须老是就一个问题刨根问底,浪费了他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甚至联名要求换掉那位历史老师。而事实上,这位老师是学校一个很厉害的笔杆子,很多材料都出自他的笔下;而同事也羡慕他出色的科研成绩。可见,好老师,在不同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作为老师,我们当追求什么样的好老师呢?】
第三,学生还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希望老师多看我一眼,多关注我一下。
【感悟:如果学生知道自己在老师心中是受重视的,学生的心里一定是温暖的。反之,学生如果感觉不到老师对他的重视或关爱,那一定觉得受到了伤害,久而久之,会变得淡漠、冷漠。通常,在学校里,学生的一言一行,老师基本清楚。但是,老师通常最关注的还是那些特别调皮的学生,关注他们不调皮捣蛋,不惹是生非,等等。而对于守纪、成绩一般的学生老师非常放心,往往也就缺少关注。这些学生——校园里的“灰色儿童”到底有多少?所以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只是,教师,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一件“育人”的好事无意中变成了“伤人”。】
学生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三,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第四,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在教学上,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学习,要创设独立学习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这么说来,“先学后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而“以学定教”考验的已经不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了。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提倡对话。对话的认识意义表现在,第一促使知识增值。“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第二,活跃师生思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话教学的注意点:1、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真正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2、对话并非越多越好。3、对话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
【感悟:对话体现的是彼此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信任教师。它摈弃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学生和老师之间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于是也就有了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