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组内上了教研课《比例的意义》。这是我第一次在没有试教的情况下试上的一课。课前,根据课堂的教学设计,我布置学生完成了课前的预习导航,让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来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比较理想的是这样两点:
第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学习是“我要学”。因此,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来设计,本课我要“学习什么”,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目标,课堂教学的内容就围绕目标展开,学生也主要围绕目标学习。到课尾总结时,一改以往“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而变成了说说自己的目标达成度,再次让学生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
第二,让学习内容具有现实意义。学习不是枯燥的,晦涩的。明确了学习目标,所有的学习内容围绕目标从生活的实例中选取,并力求让每一个内容的学习价值达到最大。比如,例3的教学,学生在初步理解了比例的意义后,书本上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我把这个问题改为:“刚才我们用每幅照片的长和宽写成比,并组成了比例。你还能找出两张照片中其他的比吗?这些比也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这样一改,我想,学生就能根据自己对比的意义的初步理解去找出对应的各种比例,而不仅仅是放大后与前的长宽比组成的比例。事实也是如此,课堂上,学生不仅仅交流了得到的一种比例。从这些不同的比例中,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只要是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可以组成比例。练习中,主要设计了“找行程问题的比例,找国旗中的比例,判断其他相对应量的比例”,练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另一方面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来判断各个相对应的量能否组成比例,特别是“找四面不同的国旗中的比例”让学生明白了找对应量的比例的各种不同的方法,不仅是一幅图中能找出相对应的量,不同的图中也能找出相对应的量,帮助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我想,精心选择合适的内容,是我们教师的事情。努力让教学的内容变得生动、有意义、有挑战性,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这一课,从后来的作业反馈情况看,基本上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欠缺的是什么呢?
第一,从学生一头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提高。为什么这么说,主要反映为:
第一是学生的“先学”程度参差不齐。一些学生针对学习导航的提示,预习工作很充分,课堂上就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思考,课堂的学习效率非常高,整体提高也很快。而另外个别学生态度并不是很好,“先学”的准备基本没有,预习的效果很不理想,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接受为主。这个问题也不是仅仅本堂课反映出来,长此以往,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要不要把预习工作提到课堂上来,让“先学”在教师的调控下进行,从而成为课堂的一部分?
第二是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小组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效果。一旦小组任务确定以后,有的小组能够很快进入角色,分工合作,取得理想的学习效率,而有的小组就不能很好地协调,导致一些成员处于游离状态,小组学习的效率不能保证,成果不能相互分享。这个从交流“找出国旗中的比例”可以看出来,小组合作得好的写出了7组比例,而个别小组只写出了一组比例。我想,今后课堂上要重点训练小组合作,让每一位同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够相互交流、分享,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第三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周淼走到视频展示台前汇报时,很拘谨。课后,她说,我吓的,那么多人。周淼同学是课代表,平时不善言语,课堂交流不多,但是自学能力比较强。为了锻炼她的表达能力,今天课上特意让她起来汇报了两次。这样的学习机会,对每个同学来说,要多多益善,今后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学会学习。
第二,从教师自身来看,教师的教学调控、手段及一些方法都需要改进。
第一是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开始时的“知识回顾”,学生有了准备,所以教学过程基本顺畅;到了新课教学中抛出的开放性问题时,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学习水平有了差异,交流、汇报时时间安排不是紧凑,加上练习时所用的时间过多,于是后面的时间比较紧张,总结变得仓促起来,本来还要5分钟的作业时间,也没有了。我想,如果再上一次,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设计得再合理些。
第二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估计有偏差。这个从“找出国旗中的比例”这个开放性练习时最能看出来,这个练习中一些组里除了小组合作的问题,还有很重要的是计算的问题。我发现,学生对化简比和求比值的计算不是很熟练,计算起来很慢。在判断两个比是否相等时,要化大量的时间去计算比值或化简比。现在回想起来,“四面国旗”中的信息量可能太多了点,而且其中蕴含小数、分数、整数,计算时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了,如果可以的话,改成找“三面国旗”中的比例。
第三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有时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比如,在第一个判断练习中,我设计了“给1/5:1/15找一个能组成比例的比”,在学生找到各种不同的比后,我忘了追问一句“怎么找到的?”让学生在找比的过程中回顾比的基本性质。这样类似的情况其实还有好几处。本来设计得好好的,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总有不到位的现象,很遗憾。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上课前自以为设计得不错的,然而问题总是在教学过后才更显出来。遗憾,总是伴随着每一课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