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角度来讲,人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存在,人的发展有无限的空间和丰富的可能性。
从课程的角度来讲,课程不只是文本,更是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悟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学是教师跟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交往、互动、对话过程中,知识实现了增值。
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师应该明白,学生还不成熟,容易出错,课堂上,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狂妄,理解学生的可笑,理解学生的单纯。正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乐观的期待,以及政治的爱护和保护。只有出了错,课堂才能生成。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让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展示创新成果的过程。
感悟:错误也是学习资源,不是第一次听说,每个老师都知道,一个错误如果引导得好,反而能够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被学生一个又一个的自认为不该犯的错误弄晕了头,直觉得不可思议。于是,耐心开始慢慢地被磨光,态度也开始越来越严厉,声调也会不知不觉提高。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怎样呢,老师越是严厉,学生越是不知所措,问题却依然没有解决。那么,教师应该怎样面对学生的错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余教授说要“正确面对”,记得华应龙老师说的是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甚至认为,“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因此,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朱永新教授也谆谆告诫老师,不要扮演“刽子手”的角色,不要将孩子的问题“放大化”。可见,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千万不可以自乱阵脚,教师唯有可以做的就是, “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去挖掘学生的亮点。因为,“犯错”是学生的权利,而教育,则是我们的责任。
教师在预设时要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当前教学中的生成误区:学生方面,缺乏深度的思考,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初级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悟读变误读。教师方面,可以追求生成,违背生成的规律,“虚假生成”;缺乏有效引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感悟: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才是有效引领?在改课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面对一道题通过讨论、探究后,会产生很多种不同的解法。这些解法有的简便,有的繁琐,有的容易理解,有的独辟蹊径。课堂上,教师经常感叹并困惑,如果让学生一个个全部交流过去,哪有那么多的时间?而如果不让学生尽情交流,学生会觉得意犹未尽,留下遗憾。是啊,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的智慧才能是无法预约的,这是一对矛盾。我想,教师的引领应该站在对学生学情有一定的了解和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把握的平台上,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当教师对学生对教材对课堂胸有成竹的时候,面对问题,才不会手足无措。可见,充分的预设与精彩的引领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