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就是数学!”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足的底气呢。以前,薛瑞萍老师曾一语惊人:“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在《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中看到这句话时,仿佛看到了薛老师的从容和自然。如今,再次看到华应龙老师以《我就是数学》为书名的教学随笔集时,给人以震撼。“我就是数学”体现的是教师的大气,彰显的是教师的才气,散发的是教师的魅力。当一个人能够气定神闲说出一句“我就是……”的时候,我相信他就是……,我也愿意看他就是……。
二
退钱的故事、戴帽子上课的故事、擦黑板的故事……一个个故事成就了一段段传奇,“华氏”传奇。倘若这些事发生在别人身上,也许故事就只是口口相传徒留伤感的故事。但是,应了华老师“有之以为利”的追求与思维,所有的故事就都和数学结合在了一起,所有的故事都变成了教学的一种独特的资源,这些,就成了数学教学上的“华氏”传奇。
三
“细节成就完美”,这是华老师评李烈老师的课时的标题。特级教师评特级教师的课,本身就是一种特例。他们各自深厚的教学功底,信手拈来的评价语言,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皆给人以“仰之弥高”的感觉。
“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会怎么教学?无非是探索学习了两位数笔算的方法以后,通过各种练习再来巩固深化笔算方法,获得技能。而在李老师的课上,大量的是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得出各种计算的方法,教师适时介入,从中归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如果以题量来看,“做一题、练一题”,一节课。这样的课,如果平常的任何一位老师上成这样结果,会是如何评价呢?
华老师评价“练习的质量并不是取决于题目的数量”,“练一题就要达到这道题的最大效益”,这话本身不错。可是,我在想,对于学生来说,难道一道题目就能够学会了,会学了?难道一道题的作用真有这样大?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的课堂,“一”生万物。在我看来,此乃特级教师之“特课”。我们平常人无此道法,自然难以为之。
曾在《小学数学教师》上看过这个案例。我想编辑放在开篇的原因是希望我们学习李老师的个人魅力指数罢,比如,教师倾听、引导、评价、驾驭课堂等一系列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
所以说,教学还是有秘密的,尽管一些课看了又看,学了又学,而同样的课,不同的人上起来总是不同的。
四
如何对待学生的出错?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做法。华老师的“善待差错”、“感谢差错”给人以启迪。“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成功失败都是收获,酸甜苦辣都有营养。”咀嚼这些话语,心灵就会明朗起来。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在错误中分析,在调整中改正,在改正后吸取教训。那样,才会品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