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朱自清先生早年间写的《教育的信仰》一文,便让人想起一些事来。
前段时间,书记在会议上宣读了一个上级文件,是关于通报邻校两位老师因体罚学生被记过并调离教师岗位的事。
每到学期临近期末,复习阶段,学校几乎每次会议都要提醒老师,耐心辅导学生,严禁违反师德行为,特别是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
每次考试结束后,上级总会抽调部分试卷作为调研卷,而抽调去阅卷的老师带回来的信息总说,别的学校的老师批阅特别严,只要有一小点回答不到点子上,全部扣分。今年的语文毕业阅卷反应更甚。两位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看到返回来的卷子,直叹气:披卷的人疯了。5份卷子上有个答案明明对的,都判错误。另外,记得上级来巡视监考的领导在随意翻阅抽调上去的卷子时说,这些学生的字整体不错。可是返回来的卷子发现,50人中只有5人没有被扣无谓的分,其他卷子上都被扣掉了0.5-2分的所谓清洁分。一些老师对比没有扣清洁分和被扣清洁分的卷子,发现无明显差异。老师们都弄不明白,这分是怎么扣的。
还有老师反应,某些老师在阅卷时,批到自己班级的孩子的卷子就特别对待,错的都批不出来了。
都说,教师是楷模,不能不拘小节。否则一不小心,就是不符合师德的行为。于是令人不禁想,师德到底是什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师职业道德》一书中谈到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属性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具有忠诚于人民教育的事业心和全心全意为培养、教育学生服务的道德责任感”。看起来说得比较抽象。***总书记概括的师德32字几乎成了标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了六条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对“五不”明确作出了规定。这些话语看似好记易懂,但都很笼统。偏偏这次邻校遭遇下岗的教师遗憾地对号入座到了其中的“第三‘不’”。
其实,朱自清先生早就说过,教师不能太“求功利”,“太重视学业”,否则,教育便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朱先生谆谆告诫,作为教师,“总该还有超乎功利以上的事,这便是要做一个堂堂的人”。怎样才是一个堂堂的教师呢?那就是“不但要做一个能干的,有用的人,并且要做一个正直的,坦白的,敢作敢为的人”。要做到这些,“也并无奥妙,只在日常言动间注意”。好一个“日常言动间”,却往往不被人注意!
薛瑞萍老师曾写过一本书,名叫《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个心平气和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堂堂的教师。当面对不做作业、不交作业的孩子时,当面对多次违反纪律劝说无效的学生时,当面对你的苦口婆心而依然无动于衷的学生时,“心平气和”考验的是岂止是师德,更是教师教育的艺术和毅力。当面对工作成败得失时,当面对赞誉与不平时,“心平气和”体现的则是教师的大气与练达。
做一个堂堂的教师!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