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立波的清口相声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母亲节到了,一个12岁的小女孩打电话到电视台点歌。
女孩:“阿姨,我想为妈妈点首歌。”
主持人:“哦,这孩子真有孝心。那么,你想点哪一首呢?”
女孩:“我想点辛晓琪阿姨唱的,《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于是,一阵笑声过后,周立波一句话总结道: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但不快乐。
这个片段反映了小学生在学习压力和负担下的无奈心情。可以想见,这个女孩的妈妈一定是一位望女成凤的家长,一定是一位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于是,又可以想见,孩子在家里一定是学了这样学那样,补了这班补那班的状况。
前不久参加一个会议,碰到了一位高校老师,她的孩子正在上小学。闲聊间,她谈起孩子的学习负担问题,一语惊人:“我孩子的很多作业都是我做的。”她还举了个例子,说一次孩子生病缺课后,需补作业,缺了两天需要补53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于是,她挑了其中的三道让孩子做了,其余的题目都是她帮着做了。这位妈妈本人是一位数学老师,于是,我想,她孩子的数学一定学得不错,不然,她怎么能够从三道题就看出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
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呢?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抢生源事件反映的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我们提出了一种教育的理想状态,他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而现在,学校和家庭几乎是一致地在向孩子加压。现在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成了学习的机器,考试的机器,几乎失去了自己自由快乐的支配时间。教育,成了一个尴尬的话题。
暑假即将来临,这是一个令多少孩子期盼的假期。真希望不要成为变了质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