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记 忆
<<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走进学生的心灵——看《特别的女生萨哈拉》
[ 2009-1-21 20:55:00 | By: 一苇 ]
 

 

程红兵校长在《做一个书生校长》中指出: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他认为教师应该读四方面的书:一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二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三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四读中学生写的和为中学生写的书,走进学生的心灵。我想,最后一条程校长也许主要是针对中学教师来说的。那么,如果是小学教师,是否可以理解为,要读一些“小学生写的和为小学生写的书”。

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一些这样的书,确实是不错的途径。记得工作第一年,教一年级的小朋友。小朋友是最爱听故事的,我把自己所知道的故事拿来讲给他们听。可是,讲了没几回就缺货了。于是,从书店里找来了365夜故事。这是我从教以来读的第一本书(上下两册)。就是这365夜故事,让我喜欢上了学生,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且不后悔,也让我的这些学生喜欢上了我这个当时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老师。

现在这类书我读得实在太少了。记忆中,我读过一本《窗边的小豆豆》。小豆豆的妈妈和小豆豆的“小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不久,上在线看看。很久不上在线了。看到魏版主建议大家在寒假阅读《儿童的人格教育》,同时,还建议阅读《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关于《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暂时不可得,只能留个念想。《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在线推荐了两个电子版本的地址。很自然地点击浏览,又很自然地一下子看完了。

萨哈拉,一个离异家庭随母亲生活的孩子,一个不愿意做作业的孩子,一个在学校受到特别教育的孩子,一个留了级的孩子,一个爱看书的孩子,一个爱写信给不在身边的爸爸的孩子。在老师眼里,在同学眼里,萨哈拉成了一个特别的孩子。

波迪小姐,一个在学生眼里古怪的有点像“成天晃悠在街上的问题少女”的老师,一个被学生叫成“破迪小姐”也不生气的老师,一个爱讲故事让学生每天写日记的老师,一个永远不希望学生说“无聊”一词的老师,一个为了让学生好好听课,好好学习从而每天拿着篮子当“烦恼收集器”帮学生“把烦恼留在教室外面”的老师,一个当学生踢了讲桌就把学生的课桌踢翻的老师……一个特别的老师。

当特别的学生碰上特别的老师,注定会发生特别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波迪小姐不着痕迹地想方设法“走进学生心灵”的巧妙的教育方法。

很喜欢波迪小姐用日记和学生交流的方式。当萨哈拉在日记本上仅仅写下:“我是作家。”四个字时,波迪小姐的评价精炼极了:“我相信!”当萨哈拉连着几天不写一字时,波迪仿佛知道孩子在赌气,只是用几个字来提醒:“作家需要写作。”面对不做作业的学生,波迪小姐不仅不生气,简直是太沉得住气了。萨哈拉病了,波迪小姐去家访,跟萨哈拉的妈妈说:“她将是一名作家!作家要写东西。她一旦开始写了,她就离作家不远了!”正是波迪小姐的沉着、信任,让一向怕做作业的萨哈拉一鼓作气,写出了长长大篇的文字,迈出了“我是作家”的坚实的第一步。

波迪小姐跟德里的交流很幽默。

德里写:她是头母猪,她为什么在全班面前打我?我什么也没干!还有,为什么破迪,破迪,破迪小姐不解释她叫我饭桶的事情?她可真有趣!还有,多米尼克你最好小心点,我跟你没完。

波迪评语:就像我跟你妈妈说的那样,在教室里不许骂人。你写十遍“母猪”,然后你就会正确地写这个词了,然后我再也不想看到或听到这个词在教室里出现。文明用语,记住!落款:——破迪小姐(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这么叫我,这样我们就扯平了!)

接着,德里又写:说起用语,那个什么小姐,你为什么不说英语,老提什么法语?这是美利坚合众国,不是阿尔卑斯山脚下,不管怎么样,你就是破迪!

波迪接着评:德里,这个周末你过来找我,我会让你看看我说英语的样子。我还叫了多米尼克,所以你不会感到寂寞的。你不必谢我。落款:——那什么小姐(她可以和破迪小姐打上一架!)

德里:我写了这个秘密的标志,你不能看我的日记你不是狗屁朋友

波迪:我有偷看的习惯,怎么着吧!我不是你的朋友,我是你的盟友。

德里:我妈妈不是我的朋友,她是我妈。我写不出什么东西可以得80

波迪:你其实在班级里已经有一个朋友了,只不过你还不知道。为什么不斜眼看看你的旁边呢?我也写不出什么可以得80分。等等,我觉得,如果我教会你如何使用标点,也许你会得80分哦!

看着看着,我笑了。这哪像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呀。波迪小姐,就是用这种独特而有趣的方式慢慢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一个出格得离奇的学生,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之中,不用再去接受什么特别教育。

走进学生的心灵,说起来很容易,其实,这需要教师的智慧,耐心,和信心。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