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记 忆
<<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挖掘习题内涵,实施有效教学,彰显数学魅力 
[ 2008-4-16 20:07:00 | By: 一苇 ]
 

[题记:上了一个课例,必须要交一份关于“高效作业”子课题的教学反思。反正课已经结束了,就着课上的过程,把书本上习题的教学过程回顾了一下,就算是了。]

《乘法分配律》一课内容是小学阶段所学运算律中的最后一个运算律,也是最难理解的运算律。如何充分挖掘习题内涵,实施有效教学,从而彰显数学的魅力?下面是我执教此课的一些思考。

一、变静态为动态,直观感悟规律特点。

《乘法分配律》一课中,书本上共安排了5道习题。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加以整合运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想想做做第1题,原题是这样的:“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实际教学中,我将 “填空”改为“找算式的朋友”,只出示等式的前半部分,如“(42+35)×2=”,让学生以找朋友的形式来完成习题。当学生说出答案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2”跳跃着跑到“42”处,带上“42”跑到等式后面,变为“ 42×2,再跑到35处,带上“35”后变为“35×2”,最后添上加号。老师一边形象地加以解释:“2很热情,先和42相乘,再和35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将习题变静态为动态后,学生特别感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学生直观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二、在比较中体会,深刻理解规律本质。

书本上的第2题,要求是:“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对于第3小题“74×(20+31)”和“74×20+74学生一开始都认为两个算式得数是不相等的。于是,我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前面是2174,后面是2074174,也是2174,所以得数相同。”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的题目中,乘法分配律应用起来有时有一点变式,像“乘1”还可以省略。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关键还在于真正理解这个规律。

再如第4小题:“40×50+50×90和“40×(50+90)”,学生一致认为两个算式是不相等的。答案出来后,我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启发学生继续比较,体会:“我们能不能深入研究一下,和第一个算式得数相同的应该是怎样的算式呢?和第二个算式得数相同的又是怎样的算式呢?”于是,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得出“40×50+50×90=50×(40+90)”和“40×50+40×90=40×(50+90)”这样两个等式。就在比较、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

三、在拓展中延伸,渗透规律的变式。

每道习题,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习题的内涵,那么,就能够让习题的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挥。比如,对于想想做做的第三题,原题为:“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图略,长64,宽26)的周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此题做完后,我让学生继续思考:“长方形菜地的2条长比2条宽多多少米?你会算吗?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解答吗?从中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呢?”虽然没有让学生在课上继续探究这个问题,而是留待大家思考,作为以后研究的内容。但是,这个问题其实渗透蕴涵了乘法分配律的变式运用:“(a-b)×ca×c-b×c”,这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此处拓展,也为后面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埋下了伏笔。

四、在趣味中学习,体会数学的魅力

乘法分配律的探究、发现以及理解运用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动脑动口又动手,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有很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时间,期间难免感到枯燥乏味。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内容,我在课的结束部分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你能联系今天学的知识,猜出等号后面是哪两个汉字吗?木×(3+2=?”在数学课上猜汉字,学生兴味盎然。而这个猜字的过程,正是学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木×(3+2=木×3+木×2,“木×3”即“3个木”,“木×2”即“2个木”。当“森林”两字从学生口中说出来时,大家都开心地笑了。此时,老师借“森林”鼓励大家:“同学们,数学本身就像一座广袤的大森林,里面有很多丰富有趣的现象等着大家去发现,去探索。老师希望大家勤思考,肯钻研,那么,你一定会觉得数学好玩,并且其乐无穷。”

总之,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习题的内涵,让习题变得灵动起来,让教学变得丰富起来,让数学变得美丽起来,那么,对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将是一件快乐的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这是我努力思考并孜孜以求的课题。

 
 
 
Re:挖掘习题内涵,实施有效教学,彰显数学魅力
[ 2008-4-16 23:27:00 | By: wang610 ]
 
wang610每次上好课后,心中总有一丝涌动,却每每不能记下来。
欣赏一苇老师的有心。
以下为一苇的回复:
我也是任务观点,因为学校教导处要存档的,就像是作业,而且规定字数不能少于千字。
以往也写,但都是了了数语。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