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已多年,整天和学生在打交道,已经习惯了孩子们在校园中的一切,课间的熙熙攘攘,课堂上的小手如林,迎面而过时的脆声招呼。
课程改革自01年来实施也已有6年。自己从一开始轰轰烈烈的通识培训一路走来,由迷茫,彷徨,渐渐地,心智开始敞亮,眼界开始宽阔,头脑开始清醒.如今,百花齐放的校本研究再度兴起,实践与理论结合,探索与质疑并存之下,课改依然在执着地前进。作为课改背景下的一名教师,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到并努力践行着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观念到行动,从理想到行为,从内心的思考到每个言行。
“走进学生的内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学会欣赏和宽容学生。”等等,这些话语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了。不管是谁,都能自豪地列举出一个个来自课堂内外的自己平常和学生相处的故事,以此证明自己对学生的一片拳拳爱心。
这些,历来被我看成是理所当然。教师理所当然应该这样做,学生也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学习的愉悦。
这次,因为参加永中office的培训,我当了一回真正的学生,听的时候认真听,不明白的地方在本子上记上一笔,练习时按照要求操练,不懂时举手发问。因为第一次的学习,我只去了半天,还有一天半的时间没有在课堂。所以后来的培训时间里,我边听、练新内容,还回头去操练没有听过的内容。对我来说,新的内容练起来倒是没有问题,既然听过了,稍有不懂的还可以看看笔记本,和学员讨论讨论。所以别人在练习当堂课的内容时,我总是回头练习第一次缺席的内容。
虽然自己并不着急,但是,既然学了,碰到问题总是想弄个清楚解决掉的。而且恼人的是,每套练习题中总有个把问题是我不知道怎样解决的。我遵循老祖宗不耻下问的原则,碰到问题老老实实地举手请教,年轻的男教师走过来,看了看,大概有点奇怪我为什么不练本课内容,却专拣前面的练习,但他没说什么,只是回答了我的问题就走开了。
等我第二次碰到问题再举手请教的时候,他走过来,看了看,很奇怪地也有点不解地说:“这个问题上次老师特别重点讲的,不能这么做的,你怎么还这么做……”因为老师的声音高了点,周围的学员听到了,都笑了。谁知道我会问了个这么重点的问题呢?可是我又不能说我上次没有去,于是只好笑着说:“老师,我太笨了,我已经忘记了呢。”年轻的老师声音虽高,但最后还是帮我解决了问题。
一会儿,听到这位老师在解答另一位学员的问题时,又说了:“老师刚刚才讲过,你在做什么呢?”那位好脾气的学员说:“我没有记在本子上,现在想不起来了。”老师说:“好记性不如懒笔头。你记记么。”老师的大声和学员的小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这情景,有的学员轻声说:“就是不会才要到这儿来学习的。”
因为亲身体验当学生的感觉,现在再回头来想想我和学生的关系,我便有了另外的体会。
作为一名成年人,自己和老师之间没有像小学生似的那么拘谨。所以,即使被老师批评了,也不伤大雅,甚至和老师自嘲几句也无妨。但是,即使这样,自己内心也总是不舒服的。就像我,从此之后,我即使碰到了问题,也不愿意再向这位老师请教了,情愿把问题留着,等别的老师巡视走过时再请教。还好,我们这个班比较大,总共有三位辅导老师。
那么,想想平时的教学状态,那位年轻的男教师所说的话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也经常说的么?“这道题目老师已经讲过几遍了,你怎么还是不会?”“上课有没有在听?”等等。那么,倘若学生有了如我相同的想法:“老师这么不耐烦,我再去请教不是自讨没趣么?还是省省吧。”这样下去会怎样?对学生来说,任课的老师只有一个,如果他把问题留在心里,如果当时没有及时弄懂,过了段时间他又忘记这个问题了,那么,长此以往,问题不是越积越多了么?难道,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就是这样形成的吗?我简直不敢想下去了。
看来,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日常教育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同样一句话,说法不同,效果也将截然不同。不要说学生还小,不懂事,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切的。作为教师,我要做的就是一言一行都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体验到被老师关注、爱护和欣赏,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教育的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