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是我班年龄最大的孩子,按他的年龄算来,应该可以上五年级了。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如今却只能上三年级。小海的右手小时候被烧伤过,手上留下了很大的一块伤疤,小指和无名指都被连在了一起。后来通过植皮、手指分割等几次手术,手终于能够像常人一样了,但是小指还是不能自由弯曲。小小年纪,小海已经经历过了几次手术的痛苦,所以,似乎有一种无所谓的心理。作为老师,除了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我希望他能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学习、生活,不允许他有丝毫的自卑感。所以,开学第一天,我就抚摸着他的受伤的手,开诚布公和他进行了一次谈话。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对的。
(一)“这是我的家乡”
我本来只知道小海是跟着他的父母来的,租住在离学校一公里远的村上。前天,我们学习了《面积的含义》一课。学习内容中有一个习题:“说说哪个省的面积大,哪个省的面积小?”其中选择了“江苏、安徽、湖南、四川”四个省的面积来比较。课前,当我在准备挂图的时候,小海看见了挂图,立刻指着“四川省”的地图说:“这是我的家乡。”我因为想着马上要上课了,只是很随意的应了声:“哦。”课后,当我把挂图收起来的时候,小海又来到我面前,指着“四川省”的地图说:“这是我的家乡。”就在一刹那,我感觉到了小海对家乡的感情。于是,我说:“四川省,好啊,天府之国,国宝大熊猫的故乡呢。我一直很想去看看,下次有机会我去你家乡作客,欢迎吗?”小海腼腆地笑了,随后使劲点了点头。那点头的模样既是承诺,又是自豪。身在异乡,只要有关家乡的一丁点事情,都感觉特别亲切。对于大人是如此,对于小孩来说也是一样。
(二)“洋鬼子”
小海虽然比同龄的孩子大,但是,学习的基础并不怎么好。对他来说,学习真的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但是,这学期来,小海的学习状态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为老师,对他的转变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并及时鼓励。小海的学习信心更大了。这天,碰到用“洋”组词。小海知道,班级中有个同学的名字叫“水海洋”,除了“海洋”,他便不知道再组什么词了。于是,他去翻了汉语词典。词典上对“洋”的组词当然很多。他专心致志地一个一个看下去,突然他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冲冲地拿着词典给我看:“老师,‘海洋’的‘洋’还可以组词‘洋鬼子’。”我看了看他:“是啊,你知道‘洋鬼子’是什么意思吗?”“知道了。”他大声回答。其实,我觉得,小海能够主动去查词典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我们那里不要做操的。”
前段时间,小海的眼睛像害“沙眼病”似的,红红的,总是流泪,看不清东西。于是,为了让他少吹风,班主任许老师允许他不去做操,呆在教室里。这段时间,他的眼病显然已经好了许多。可是,我几次发现他还是没有到操场去做操。于是,我总是催他:“到操场去做操吧。” 小海却依然如故,借着害病,利用做操的时间,他赶完了当堂的作业。后来,他跟我说:“以前我们那里不要做操的。”我当然知道,他所谓的“我们那里”是指在家乡的学校。于是,我告诉他,做操其实也是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呼吸新鲜空气,还能享受阳光,何乐而不为呢?慢慢地,小海也开始认同了。孩子真是天真可爱,老师的教育如果能得到孩子的认可,教育效果真的很明显。
小海的进步是那么明显。以前,他仗着自己年龄大,不时欺负一下别人,还把这当自豪。如今,他开始懂得了“大哥哥”要有“大哥哥的样子”,做值日,他自告奋勇;同学有难,他能帮则尽力相助;课上,他积极思考,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作业,每次都能及时完成……看着小海的进步与成长,作为老师,我感到很欣慰。孩子,可塑性很强。教育,其实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老师的责任,就是在和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中,“帮助学生增加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