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研究课都安排在了同一周,于是备课组老师选的都是同一个内容。这样为同课异构、一课多上(多人上,多次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讨平台。
本周是我们六年级数学组的研讨周。连续听了5位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分数乘整数》。课前,几位老师已经就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重点就前置性作业如何设计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一轮课听下来,很受感动。
本次的研究课算是我们组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一堂尝试课。虽然不尽完美,但是每位老师都跨出了勇敢又实在的一步。像两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先学后教”,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勇于尝试、探索的精神为年轻教师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年轻的老师更是勇敢探索,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上、在小组讨论的安排上、在“以学定教”的动态生成上,目标明确,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了仔细的规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听课的同时,我也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前置性作业的问题。几位老师几乎都是把前置性作业的交流作为新课的前一半内容来组织教学。我在想,前置性作业仅仅是作为复习预习的一种形式吗?能不能把“先学”的效果或者说成果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郭教授曾提出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原则,即:低入-多做-深思-高出。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在数学上表现为“会应用”。怎样才是“会应用”,则一定要有“我的例子”“我的理解”。在这方面,看来,还需要多琢磨。
第二,关于学习小组建设的问题。课堂上,小组讨论什么,怎样讨论,讨论过程中有没有合理的分工合作,讨论结果又怎样来展示、汇报。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小组讨论能够有利于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所以,教师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方式要发生改变,从关注个人到关注整个小组,直至关注全班。我们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只要小组中每个人都有进步,都有获得优秀小组的机会。
第三、关于班级交流的问题。小组交流后,要进行班级展示交流。现在的交流,一般都是教师指名回答,回答过程中教师还要插话、提示、补充,话语主动权依然在教师。班级交流演变成了师生问答。其实,这个交流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加深理解,拓展思维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的过程,也是对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进行提问的一个好机会。虽然学生的经验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不比成人差。所以,这个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展示机会,也是学生学习力的表现。教师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给予学生展示、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的四重唱。理想的课堂,经过这四重唱,学生的理解在深化,知识在增长,能力在加强,素养在提高。这本身不是一朝一夕、一节课两节课就能成功的。为此,我们还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