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教授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中论述了教师为什么要有思想的几个观点:第一,有思想,会使得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味的信息,会使得我们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有品位,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迈和豪阔。第二,做有思想的教师,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第三,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文中还直言指出,现在的中小学教师缺少的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言以蔽之,缺乏思想。
真是一语中的。想想我们平时关注的是什么呢?我们常常感叹,学校的生活多么单调,烦琐,备不完的课,批不完的作业,和学生谈不完的话,做不完的思想工作;还有应付不完的检查,校级的,上级的,上上级的,总之没完没了。日子就在这样的没完没了中渐渐消逝,再看看周围,似乎身边的大多数同事都是这样经历过来的。渐渐的,渐渐的,自己也变得越来越淡漠,越来越消极,好像什么都无所谓,真正的处变不惊。
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规定每个教师必须读书,并配以检查制度。制度出来了,我们却感叹,在学校里忙都忙死了,哪有时间去读书?一回到家累都累死了,什么都不想动,哪里还读得进去?如此一来,真的是没有时间读书。当然最终,总能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的。
也有自觉去图书室的时候。教师什么时候读书最勤?那是到了需要上公开课的时候,还有就是写论文的时候。为了准备一堂课,先在网上搜一搜,再到图书室查一查,看看有没有类似的精彩课例,或者哪怕是一个具有亮点的教学环节也可,最后七拼八凑,生成了一堂自己的课例。为了准备一篇职称论文,走走同样的路子,其他都是次要的,能得到一个职称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能自觉去读些书,总是好的。
只是,这样的功利性阅读缺乏思想的底蕴,就像大雪中很容易就折断的某些树枝,经不起磨练和考验,因而也没有茁壮的熠熠生辉的生命活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有思想?“学习与思考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学习不仅是教师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的重要途径”,更能使教师“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思考则是一种“潜沉的运思”,展示的是自己内省的思维。
学习与思考的途径有很多:广泛的阅读,内心的反思,真诚的写作,倾心的交流,团队的互助……
于是,我仿佛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断断续续坚持随笔的原因,是不是想让自己庸碌的灵魂能够变得有思想些呢?如果真能这样,倒也未尝不是好事。以前没有思考这么多,只是随性所至想写就写,有感而发,“但求耕耘,不问收获”。
当教育充满思想,当思想充满智慧,教育便有了无穷的乐趣,课堂便有了蓬勃的生命,教师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个最快乐的职业,这当然是自己追求的目标。
不仅是教师,倘若每个人,都能让自己的思想丰富些,那将是一件多潇洒和美好的事。“你思想丰富,你就能看到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你信息加工的能力就比较强,你有更强超越所给定的信息而生发新信息的能力。你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和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我想,这样,我们的生活将更丰富,我们的内心将更灵慧,我们的人生也将更加鲜亮和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