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秦校外出学习,我去代了几节四(6)班的数学课。因为不久前也曾上过该班的课,所以和学生也算彼此熟悉,省却了相互介绍的时间,课上也就直奔主题。学生学得很认真、专注,他们好学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于是,再回到5班上课时,我会用6班的例子来教育他们。这就是上两个班的优势吧,可以相互比较,相互激励。
很惭愧,上了几节课,还是叫不出班级学生的名字,只记住了几个交作业速度特别慢的孩子的名字。
小超是其中之一。在班级里,他算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以前经常在科任老师那里听到他的名字,磕磕碰碰、打打闹闹的事少不了他,上课时被安排在了最前面。这次我好像重新认识了他,在校园里走过,他会追上来叫“老师”,声音脆声声的像女孩子;看到老师要去批作业了,他眼明手快地搬上凳子,并二话不说把凳子上的灰尘擦得干干净净;我说这节课要用到量角器,他会热情地提醒我班级里的量角器在讲台下面的柜子里。他的热情洋溢让我既感动又温暖。学习上,他也特别天真,面批作业时,我刚说:“这里错了。”他马上“啊”地一声,抓头挠耳,煞是可爱;说过他一句:“很聪明啊,一下子就改对了。”于是他把作业做得飞快,当天的家庭作业在学校里赶着做完了,还追到5班来让我批。
胜侽是另一个让我很快记住的名字。第一次查作业时,三个缺交的人里面就有她的名字。我对着全班学生说:“今日事,今日毕,这是每个人要养成的一个很重要的习惯。不然,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的。”她的作业本没有带,刘老师让她重新做了一遍,她还挺认真的,抄题全部做了一遍。第二次作业,她把一张好好的作业纸剪成四片,每片做一题。我举着纸片问她:“干嘛把作业本弄得这么精致,还让老师像捉迷藏一样找你做的题目。”她不说话,抿嘴一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好像对自己的杰作很得意。不过,全班只有她一个人拿着作业本来问过我:“老师,这题我不会。”就在那一刻,我感到了她对老师的信任。
代四(6)班的课,还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去代三(2)班数学课的情景。第一次去上课,简单介绍后,就开始进入正题。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换了新老师的缘故,上课时特别认真,思考静心,发言积极,作业工整,当堂反馈正确率也比较高。
两次代课经历引起了我的思考。对学生来说,每个人在新老师面前一定都想留个好印象,所以学习特别努力,上课也特别认真,课堂的学习气氛就特别好。对老师来说,要面对新的学生,我也会努力去设计教学环节,尽量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减少陌生感,缩小磨合距离。同时因为不熟悉学生,所以每个人在我眼里都是一样的。课上发现精彩的及时鼓励,有错误立即改正,不会耿耿于怀。
这样说来,偶尔换个老师换个班级上课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可以是有正面作用的。
只是,毕竟陌生的会熟悉,新鲜的感觉总会过去。那么怎样把这样的作用同样地发挥到自己早已熟悉的班级中去呢?在自己的班级上课,彼此熟悉得像自家人一样。学生会熟悉老师上课的习惯,失去了新鲜感,上课就容易分心。审美也会有“疲劳”现象,何况上课又不是每天在审美。老师呢,对学生也很熟悉,知道哪类内容哪个题目对哪个学生来说大概是会有困难的,所以会有针对性地强调一下,结果往往浪费了大多数人的时间。而在集体讲课的同时如何兼顾两头总是一个令自己头疼的问题。
那么,能不能在熟悉的班级也来创造一些“新老师”的感觉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