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记 忆
<<  < 2011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失败是成功之母——课堂教学若干案例分析 
[ 2007-6-13 19:59:00 | By: 一苇 ]
 

 

俗话说,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确实,即使是一个看似完美无暇的教学课例,要是静下心来想想:某个地方如果这样设计,可能又会有怎样的效果。也就是说,在不断的反思和拷问下,课堂永远是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调整下的状态。正是在这样不断进行着“失败了再尝试”的一个过程,课堂教学才呈现出欣欣向荣、千姿百态的面貌。

有人说:成功的课堂总是相似的。我想说,失败的课堂总有各个不同。下面我就以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失败的课例,加以反思和剖析。

一、口算教学:散乱的活跃和有序的平静

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有段时间一直在教学口算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掌握口算的技能后,我鼓励孩子们在口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细心,注意加法的进位和减法的退位问题,二要追求一定的速度,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经历了各种形式和方法的训练。主要常用的训练有:

形式上:

1、卡片式。

1)出示卡片上的算式,指名学生口答,其他同学用手势做小老师判断对错。

2)出示算式,由学生抢答。这类比赛形式最能激发学生争先的意识。

3)出示算式,由同桌学生一起口答,其他学生判断。

2、听算。这类口算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学生既要认真听,还要用心算。

3、同桌相互出题考对方。

方法上:

1、估一估,得数是几十多。

2、比一比,比较每组题的区别和联系。如:55+3255+3855-3255-38等。

3、在口算中比较大小。如:54+18Ο45+18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口算。

自从教学了口算以后,我和大家约定,每堂课的前三分钟都进行口算训练。这样慢慢成了习惯。以至有一次,上课时我没有提供口算题想直接进入教学过程,孩子们自发地提醒我:“老师,还没有进行三分钟口算呢。”

这样经历了一个阶段以后,我发现孩子们的计算能力似乎并没有明显提高。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寻思,是不是我的教学方式有什么问题?

再次回到课堂,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当学生在经历各种形式的口算训练时,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是,仔细观察,总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口算活动,而是游离于活动之外。如指名回答时,一些学生不善于倾听,依葫芦画瓢似的打手势;做抢答题,成了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的专利。其他学生有的跟随着有口无心地说,有的干脆不说了。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散乱的活跃”的状态。

怎么办?静下心来思考,我觉得还是应该从源头着手,即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一个班级40多个学生,怎样关注到每个学生内心的想法,怎样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以口算为例,我尝试变口答为笔答。

我和学生一起准备了一本口算本,每次我出几道口算题,学生直接在本子上写下答案。几道题全部做完后再来批改或校对,如果学生有错误,就请他把错误的原因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目的是引起大家的注意。

同样是三分钟,现在的课堂三分钟不再有平时的活跃场面了,而只有学生平静的学习状态。我想,平静不等于学生不思考。相反,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会进入思考学习的状态。

于是,现在,我不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与活跃。有时候,让课堂变“散乱的活跃”为“有序的平静”更好。

二、计算教学:当预设遭遇意外时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课,我在设计预案时既通读了教材,又参看了许多教学建议。自认为准备很充分。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结果,我满怀信心走进教室,学生却不领情。探索笔算方法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表情茫然。老师几乎唱了一堂课的独脚戏,不,确切说是蹩脚戏。反馈练习只进行到一半,下课铃就响了。

课后,和大家一起交流,结果几乎大同小异。我回过头去看自己的备课,静下心来想一想,觉得自己的预案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设计,虽然看似准备充分,但是最大的不充分就在于没有分析学情,忽略了知识链的形成体系。

首先是操作与笔算的脱节。

为了让学生理解算理,探索笔算方法。结合情境图,我让学生以小棒代替铅笔,实际来分一分:把40根(4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20根,学生很容易理解:40÷2=20;接着把46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23根,学生分完小棒后,我让学生说说怎样分小棒的过程,在老师的演示下,学生也说出了“先把4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0根,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根,然后把203合起来,得到23根。”可是到了笔算时,学生似乎忘记了分小棒的过程,根本不能把“先把4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0根”,所以笔算时先算“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商是22个十)”两者联系起来,学生似乎是机械地跟着老师的板书在计算。所以当老师让学生来说说“你是怎样笔算的”时,学生面面相觑。怎样让学生把自己的操作经验与笔算联系起来呢?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觉得有一点把握得不好:上课时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太少,没有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讲述操作的过程,学生纯粹是为操作而操作,没有把操作的表象内化为算理,运用于笔算过程。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分小棒的过程,老师也可以把学生的发言过程板书出来:40÷2=206÷2=320+3=23。在此基础上,学生联系操作与板书,在做竖式时就能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笔算方法。

其次,学生在二年级时其实已经有了除法一步计算的竖式的经验,可是,我恰恰人为地抹去了他们的这部分已有知识经验,两步的除法计算变成了孤零零的一个知识点。我把数学学习中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样一个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给忽略了,犯了一个大忌。

当预设遭遇意外时,如何来生成课堂的精彩?看来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要好好地关注学生,把握教材的起点,真正从“为了学生的发展”去着想。

三、概念教学:说不清楚的24时记时法

第一次教学24时记时法。一节课上下来后,我在办公室和同备课组的老师说:“我感觉自己虚度了40分钟。”

课后反思:

学生知道一天有24小时,但是在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对照起来看时,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尽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和学生一起操作学具拨一拨,还用彩条来表示。说到彩条,因为有现成的挂图,我就没有另外制作。课上,我把挂图挂起来后,发现由于挂图上信息太多,干扰了学生对彩条上24时记时的理解。而且彩条图需要老师讲解,我觉得不如老师自己动手制作比较直观,这样,制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理解的过程。

本课容量大,课后共有8个习题,都是结合情境,图文结合。练习形式很丰富。可是,当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时,他弄不清楚什么时候该用24时记时法,什么时候又该用普通记时法。我发现学生不会看或者说是看不懂题目的要求,又或者是看懂了题目但是不会解答。每道题都需要师生一起来讨论解答。一堂课勉强和学生一起讨论了2个习题。而且,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似懂非懂。

后来,我查看了小数网上的备课室,结果发现求助者很多,和我一样困惑的老师也很多,还有一些老师是在教了后面的“求经过时间”后发出的感慨。有位老师甚至这样说:“这个内容不讲吧,学生不会;讲吧,越讲越糊涂。”这真是应了一句歌词:“说也说不清楚”。

以后,若再教学这课内容,几个方面我需要改进:第一,自己制作彩条图(挂图作为和钟面时间对照的参考);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书本上8个习题肯定太多,不仿自己设计几道);第三,要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感悟,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第四,教学过程需要重新设计。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等等。但是,具体落实到某一课的教学,是不是所有的训练点都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抓,还是择其一而舍其九。我想,每个老师都是心中有数,关键是“心动”了如何“行动”。数学上有一种数叫“完美数”,可是,课堂上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愈来愈美的追求。

要追求越来越美的课堂,如果从自身来找原因,除了课堂上智慧的调控以外,课前的工作,我觉得主要是两个:一要研磨教材,二要把握学情。如果不善于研磨教材,就会缺乏真正的理性的深入思考与琢磨,从而教育方式变得单调、教育手段变得单一,教育行为变得粗暴、教育气氛变得压抑,教育之路会越走越窄;如果把握不好学情,我们会常常责怪学生,教育便多了一份苛刻与苛求;于是,在学生眼里,数学会变得越来越枯燥无味,数学会变得越来越艰难晦涩,数学会离学生越来越远。我相信,这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所以,我提倡,让我们所有的数学老师:多看看数学书,多上上小数网,多亲近孩子,多读读经典,多和同行论论,多让自己反思。这样,成功的课堂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Re:失败是成功之母——课堂教学若干案例分析
[ 2011-5-8 10:58:00 | By: 访客1HXk04(游客) ]
 
访客1HXk04(游客)看了你的反思,让我知道了自己的肤浅与无知,谢谢你。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失败是成功之母——课堂教学若干案例分析
[ 2008-6-14 13:31:00 | By: wang610 ]
 
wang610今天在您的博客上呆了一上午,读你您许多的文章,许多时候,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和大多数的老师一样,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班风,而很少从自己身上去找教学上的问题。
好希望能与您多交流,从您那儿多学到一些。只是您在无锡,我在绍兴。呵……
以下为一苇的回复:
眉儿,您太客气了。这是我当时在教研组的交流材料,也是我第一次教实验版的三年级,出了好多遗憾,自己不怕丑地说出来,希望得到指点,自己一直在边教边学……
 
 
 
Re:失败是成功之母——课堂教学
[ 2007-6-28 13:54:00 | By: yaiy ]
 
yaiy我想做为家长的我们也应跟你们一
 
 
 
Re:失败是成功之母——课堂教学
[ 2007-6-19 8:48:00 | By: peterxie ]
 
peterxie老师好!
我提供不了建议
也不
 
 
 
Re:失败是成功之母——课堂教学
[ 2007-6-13 21:28:00 | By: zll(游客) ]
 
zll(游客)听了你的,
才感到自己教学的粗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失败是成功之母——课堂教学
[ 2007-6-13 20:27:00 | By: BOBO ]
 
BOBO真是篇好文章!
有案例,有理论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